“全县大搞开发性商品农业,大力发展花椒。花椒生产基地迅速扩大,县政府积极建立起花椒生产,注重提升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逐步构建起花椒生产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正是这一年,汉源花椒从田间地头的传统农副业,开始迈入产业现代化。
事实上,汉源的花椒加工早在1979年就已起步——县内第一座花椒油厂的成立,标志着加工时代的萌芽。随着汉源花椒生产基地的扩大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一批以花椒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快速成长,形成“基地生产—加工增值—市场销售”相互促进的产业化格局。
这便是花椒深加工的“破局”。
如今,走进甘溪坝工业园区,14家花椒加工企业组成强有力的产业矩阵,其中包括1家国家级和3家省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让汉源花椒跳出“调味品”的传统角色,向高附加值领域跨越。
在“川麻人家”车间里,总经理张欣分别拿起高浓度花椒油和花椒精油介绍,“这瓶麻中带香,是我们提取的高浓度花椒油,麻度达12个单位,可针对不同地区口味灵活调兑。另一瓶是纯香无麻的花椒精油,除了用于食品,还可广泛用于医药和日化领域。”
通过麻香分离技术,花椒被精准分解为不同用途的精油产品,价值成倍提升。
更大的突破来自四川正露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创新研制出“水基非遗花椒提取液”,成功打破传统调味品边界,应用于冰淇淋、气泡饮等年轻消费领域。
“虽然新兴市场需要培育,但这代表着产业未来的无限可能。”董事长何智萍展示着透明的提取液说道。
据悉,公司实验室里的产品已进入最后测试阶段,即将开启汉源花椒在大健康赛道的新征程。
合作社力量
晨雾尚未散尽,清溪镇的椒农王德军就背着背篓进了椒园——篓底还留着椒香,新摘的红花椒一放进去,立马映得满篓通红。
今年是个丰收年,汉源花椒不仅产量喜人,价格也比往年高出一截。
鲜花椒
王德军将刚采摘的一车鲜花椒运到汉源县山有贡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购销门市。作为社员,他享受每斤高出市场价五毛的收购待遇——别小看这五毛,对王德军等椒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家一天能卖5000斤左右,能多赚2000多元。”
这家合作社的创办人李锡禄,是当地花椒产业发展的见证人之一。
曾经,他种了60多亩花椒,年产鲜椒约10万斤,却常为销路和价格发愁——鲜椒每斤只卖4元,刨去成本所剩无几。
为突破困境,他尝试家庭小作坊,自制加工干花椒和花椒油,摆在自家超市售卖。
合作社车间内堆积如小山的鲜花椒
转机来自一瓶赠送的花椒油。一位来自成都的餐饮企业老板到汉源旅游时碰到正在制作花椒油的李锡禄。李锡禄便送了这位老板一瓶,餐饮老板品尝后赞不绝口,当场订购200斤花椒油和50斤干花椒。这一单收入近5000元。
这次意外成功,让李锡禄看到深加工的潜力。他联合附近农户成立合作社,共同开发花椒深加工产品。2008年,在政府扶持下,他投入40多万元引进色选机,建立起从烘干、筛椒到剥籽的标准化加工生产线。
筛选花椒
如今,走进合作社厂房,鲜椒在传送带上经历红外烘干、旋风筛选、精准色选分级,最终成为包装精美、附加值更高的商品,销往东北、贵州等地。
像这样的合作社,汉源县共有1134家,覆盖3万余户椒农。
而在另一条“赛道”上,32岁的特聘农技员李焕平正带领100多户社员闯荡电商江湖。
从小在椒园长大的他,不仅指导社员提升种植技术,更把直播间搭进椒林。镜头前,一串串花椒颗粒饱满、麻香四溢,弹幕里不时飘过“汉源味道真香”的点赞。
李焕平拿着手机给椒农看订单,“以前椒农只懂种,现在我们教他们拍视频、做直播——老产业得有年轻人的新玩法。”
两代人,两种方式,却在同一片土地上交织出产业振兴的图景:李锡禄的加工车间飘出麻香,李焕平的快递车满载待发。当夕阳为漫山椒林镀上金晖,合作社的灯火依然明亮——这里,既是传统农耕智慧的结晶地,更是乡村振兴的创新实验室。
智慧赋新能
汉源县贡椒基地
在清溪镇同心村的标准化花椒种植示范基地,最引人注目的不是红彤彤的花椒,而是地里立着的物联网传感器——这是汉源花椒“科技化”的缩影。
“你看这个App,点一下‘灌溉’,远处的阀门就开了。”清溪镇农技员阿施比尔蹲在田埂上,演示着智慧农业系统的App,屏幕上跳出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的数字,“以前浇地要扛着水管跑,现在在家里就能看数据,湿度低了自动提醒,精准计算用水量。”
无人机飞防
除智能灌溉系统外,无人机飞防也成为常态。
“200亩椒林,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喷药,相较传统人工施药不仅大幅度降低成本,喷洒更均匀,农药残留也更少。”汉源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指着屏幕道。
更核心的科技支撑来自种质资源库。
四川省农业特色植物研究院花椒科研团队,深耕花椒科研30余年,长期扎根汉源。经过多年的种质创新和品种培育,在贡椒基础上培优提升,培育出“蜀椒”系列优良新品种“蜀椒1号”—“蜀椒5号”。
“在适应性、产量、品质、抗性、宜机性等品质方面表现突出,均已获得由国家林草局颁发的植物新品种权。”四川省特色植物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四川花椒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曾攀介绍。
汉源花椒已经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带动新增长、新优势,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曾攀表示。
近年来,汉源县已与11所科研院校合作,聘请农业领军人才2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39人,组建“土专家”“田秀才”队伍350人,构建起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目前,汉源花椒种质资源库已选育并通过四川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花椒良种3个:“汉源花椒”(2013年审定)、“汉源葡萄青椒”(2014年认定、2019年审定)和“汉源无刺花椒”(2014年认定)。
结语
汉源花椒
汉源花椒的创新之路仍在持续延伸:永丰和公司在自动采椒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正露椒公司正在调试全国最先进的AI智能花椒精选设备……这些创新技术将解决花椒生产中最棘手的采摘和分选难题。
暮色渐浓,同心村的椒园中,自动灌溉系统仍在精准运作;合作社车间里,新一批花椒油刚刚完成灌装;李焕平的直播间,最后一批订单正被打包贴单,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从1987年的“商品基地”建设,到如今的“深加工+合作社+科技”三轮驱动,汉源花椒的进化故事清晰可触:它写在椒农接过货款时舒展的眉眼里,凝聚在实验室中一滴澄澈的花椒提取液中,也静默记录于《汉源花椒志》逐年厚实的纸页之间——这不仅是一颗贡椒的“出圈记”,更是中国乡村产业升级的微观缩影。
来源:云小雅